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zshuwu.com

名士 第57节(1 / 4)

加入书签

卫玠却误会了,以为司马衷难得关心起了宗族礼法的事情,自然是顺着司马衷的话就开始了科普,希望能潜移默化司马衷对这些的兴趣:“当然重要啦,这对于卫家来说。我父亲是嫡子,阿兄是嫡孙,阿兄和兄嫂的孩子便是嫡曾孙,这确保了卫家世世代代的大宗地位。”

卫玠这里说的“大宗”,不是后世理解的那种大宗族的意思。

而出自《礼记》里的“大宗”。在宗法社会中,以嫡系长房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解决家族权利财产的继承与分配,可以充分维护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虽然说嫡长继承制是一种非智能的、纯看老天赏不赏饭吃的继承制度,从现代的长远眼光来看,并不是一个多好的继承法选择。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中国古代这种封建的社会下,嫡长制其实是一个十分成熟并且成功的制度。

卫玠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所谓的公知,说过一句话叫“别跟古代的皇室论嫡庶”,卫玠当时还觉得这话说很对,后来穿到魏晋才发现,被骗了。那位公知熟悉的所谓历史,很显然只是满清的历史,又或者是从穿越小说里了解的历史。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皇室一直在尊崇的便都是嫡长制,只有少数的非常态下,才会有所不同。

一般这种由嫡长制变通而来的情况,都会成为被拿来大书特书的例子,也就给人造成了一种古代皇位很少论嫡庶的奇怪印象。

不过,如果把历史上的皇帝挨个都总结一遍,就会发现依据嫡长制上位的才是大多数。

这个制度影响极其深远,始自周礼,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而引发的国家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引自度娘)。也就是说嫡长制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能够迅速稳定人心和朝堂格局。

满清时期倒是立贤不立嫡了,结果呢?九龙夺嫡,权利的更迭血腥又动荡。

而且,满清所谓的“贤”,也并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这就在最后导致了“贤”变成了“宠”,变成了比谁会讨皇上欢心,比谁的额娘更容易得皇帝喜欢。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种所谓的立“贤”还不如嫡长制呢。

当然,嫡长制也是弊端多多,好比因为托了嫡长制的福,才能有如今地位的司马衷。

嫡长制的目的之一是长子年纪大,心性成熟,不容易被臣子牵着鼻子走。结果,司马衷是个傻子,人人都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先是老婆,后是兄弟,叔叔,从兄弟。嫡长制给了司马衷荣耀,却也给了他几废几立的苦难人生,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起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傀儡,结果最后死了还要被人嘲笑和唾骂。

历史上西晋乱起来的导火索,也是在嫡长制下因为没有嫡子,而被承认了地位的庶长子司马遹,被贾南风所毒杀。这才给了野心勃勃的各路王爷清君侧的借口。

司马衷被灌输了一脑子嫡嫡庶庶,有点蒙圈,但最后还是得出了一个,他要努力和新太子妃造出个嫡子的结论,这样国家才能稳定。

天色渐晚,卫玠就告退了。

结果还没彻底走出东宫的门,卫玠就被一个衣着华贵的女性拦了下来,身后带着一队宫人,雍容华贵,排场极大。正应了那句“一首之饰,盈千金之价;婢妾之服,兼四海之珍。”

这位正是司马衷的庶长子司马遹的生母,谢玖,也就是曾经晋武帝的才人。谢才人的父亲是个屠夫,她出身贫贱,却生的仪容貌美,有幸入宫封了才人,结果最后却辗转给司马衷生了庶长子。这位的身份如今依旧尴尬着,实在是不知道该让人如何称呼。

卫玠远远的见过这位几次,一次比一次的排场大。

从最初领着儿子形单影只的好不可怜,变成了如今俨然东宫女主人的架势。卫玠试着脑补了一下她和即将成为新太子妃羊氏的相处,便默默在心里给小伙伴司马衷点了一排蜡。

但卫玠不知道的是,眼下他最该点蜡的是他自己。

按理来说,在卫玠这个外男面前,谢氏是应该避嫌的。哪怕不小心撞上了,也该早早的互相避退。结果,对方却完全没有这个方面的意思。

在卫玠跪下行礼之后,谢氏就像是没听见一样,生生和卫玠在半路上耗了半天。

哪怕拓跋六修用【造念】也还是没能改变眼下僵持的格局,很显然的,这位不是不小心,而是刻意要让卫玠跪一跪了。

卫玠在心里叹了口气,只能继续恭恭敬敬的行礼,没有半点失礼。虽然真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惹了这位谢氏。

直至广陵王司马遹匆匆赶来,强硬的“违反”了他生母的意愿,把卫玠扶起,卫玠才差不多明白了这是唱的拿一处,红脸白脸,呵呵,这已经是他现代父母玩剩下的了好吗?他真六岁的时候就已经不吃这一套了,谢谢。

“你身子骨弱,可经不得这些。是我来迟了。”

不,您来的可够早的,这里是东宫,你比你父亲来的都及时……真以为我是个十几岁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