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zshuwu.com

第294节(2 / 3)

加入书签

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朱允炆很干脆的闭上眼,谁也不看了。

这飞花令,你们飞花就是了,干嘛飞“我”……

樱州之上,樱花飞舞轻扬,飘然如坠仙境。

朱允炆携马恩慧等人,偷得浮生一日闲,从早到傍晚,留恋于玄武湖的风光之中。

泛舟而动,波光扰乱晚霞,更是美不胜收。

直至华灯初上,天色微凉,朱允炆才带几人回宫。

第二日,二炮局将一份文书递至武英殿,朱允炆看过之后,传召解缙、徐辉祖,道:“你们且看看,二炮局奏报,有匠人改进了火炮,让火炮杀伤角度更为灵活,且杀伤距离增加不少,可摘千两奖励。”

“当真?”

解缙、徐辉祖激动异常,连忙看过文书。

徐辉祖迫不及待,请求道:“皇上,臣请去二炮局一观!”

解缙连连点头。

朱允炆看了看桌案上空白的宣纸,道:“如此大事,朕本应前往二炮局亲测,不过明日便是殿试,朕正在拟想殿试之题,不便离开,命你二人前往探验,转知二炮局,待殿试之后,朕会亲至嘉奖匠人。”

“臣领旨。”

解缙与徐辉祖答应道。

ps:我相信,皇上也是有业余生活的,偶尔添一些雅致,也是真实吧。

农商,朕想两者兼得

殿试事关朝廷选才,对未来朝政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在朱允炆看来,此时需要全力把关殿试。

乡试、会试的考试,多是礼部或主考官负责,题目出成什么样子,朱允炆并没有干涉。

但作为教育革新之后的第一次殿试,朱允炆有必要通过这一次殿试题,去告诉天下读书种子,朝廷是是重视“杂学”的!

也正是因此,朱允炆在殿试题上,需要认真思量。

解缙是内阁第一号重臣,徐辉祖也是军方第一号人物,这样的排场,足以让二炮局看到朝廷对火炮改进的态度。

“双喜,你认为殿试应考哪般?”

朱允炆沉思许久,迟迟没有落笔,不由问道。

双喜惶恐不安,连忙道:“皇上,此乃是朝廷大业,咱家可不敢胡言。太祖有制,内监不可干政……”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

没错,内监不得干政,可对于历史上的大明朝而言,内监干政可谓做到了登峰造极。

这也不能怪太监,人家挨了一刀之后,少了点东西,又没有合适的什么宝典,无法成为绝世高手,好不容易混到靠近权力的位置上,自然是需要拿起权力的印或笔。

区别无外乎是过一把瘾就死,还是过几把瘾再死。

内监干政也好,后宫干政也好,亦或是外戚干政,都是皇上“提供”的机会,而朱允炆,又是一个善于“提供”机会的“昏君”。

后宫虽谈不上干政吧,但议政的时候不在少数。内监上不了台面吧,可郑和作为副总兵,就在外面带兵打仗呢……

说到底,只能用一个词来解释:

孤家寡人。

当皇上虽然谈不上寂寞,却可以说是孤独的,大臣看似整天热血澎湃,为国为民,但也有很多是为了博取利益、名声,站在皇上的对立面。

朱允炆只有一张嘴,怎么可能说得过这群大臣,拔河也拔不过他们啊,除了喊老婆、内侍、亲戚过来帮一把,还有谁可以帮自己?

至高无上,谁挡谁死的皇权?

别逗了,这东西在大事上偶尔用一用还行,若是天天拿着用,不是皇权的削弱,就是大臣的免疫,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没好下场。

历史上也没哪个王朝,是皇上一个人支撑起来的。

朱允炆清楚内监与后宫干政的后果,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收拾这些的时候,自己还年轻,只要不神志失常,就不会有“吕后”或“九千岁”级别的存在。

双喜不回,朱允炆也没再勉强。

突然之间,朱允炆似乎想起一件事,拿起了杨士奇不久之前的奏折,仔细看了起来。

去年冬日,骆冠英以“农商并重”的观点,引发国子监思想风潮,整个国子监成为了风潮的中心,甚至引发了学院内部的“对立”。

大部分监生立场坚决,重农抑商,只有少数派认为,农商并重可行。

杨士奇放任了这种“风潮”,将大辩论的时间一拖再拖,而背后的考量,就是想看看“学说”的影响与传播。

国子监没有定论的事,也许可以拿来用一用。

朱允炆思索良久,提笔蘸墨,挥毫而动:

制策曰:

古来言,舍农桑趋商贾,是为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织百人衣之,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田,犹贱卖以贾……

由是,朝廷应以农为重,商为末,重农丰仓廪,抑商少熏心……

然引前宋商策,商行天下,富极朝廷,一城门看守之待遇,堪比我朝之玉带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