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zshuwu.com

第1109节(1 / 4)

加入书签

换句话说,列车底部跟导轨的常温超导材料管的只是把车子悬浮起来,推进的话依靠整个车体跟管束空间内的磁场相互作用。

如果光是底部发力,底部刹车,那些常温超导材料势必因为巨大的力量而导致脱落或者变形。

试想一下,一辆很重很重的列车,搭载很多很多的人,以超过一千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飞驰,需要多大的推力才能提速,又需要多大的阻力才能降速?

况且中间也有站点需要下来,频繁启动,停止,常温超导材料抗冲击性就真的这么好?既然如此,就让全车来承担这样的压力吧。

如此一来,长方体车身的设计显得特别合理,车头车尾堆积厚度就行,用来承受巨大的力量,设计师高低不同意,说是太难看,况且,堆积厚度也可以学学坦克的装甲,来个反斜面,有效厚度提上去,还不用看起来那么厚。

“你知道个锤子,知道动能定理吗?千吨列车,上千公里的时速,多少动能了?反斜面能抗住?”

“你的语气跟我中学老师一样,你知道个屁!就是因为动量大了才要设计成反斜面,有个缓冲。”

“都闭嘴!真空环境考虑什么冲击!反向喷火来停车,学学火箭呗,考虑车身整体强度!”

“哈哈!乘客们还得是宇航员的身体素质才能乘坐了是吗?不然的话,速度变化那么大,谁能扛得住?你们到底行不行,别整这些有的没的!”

三天时间搞出了大体框架,但是也发现了太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两点,一个是管束通道的材料问题,需要够硬,还需要够软,能扛得住真空和大气压强的落差,能承载车身与导轨的重量。不要以为在地面上搭建个圆形的管子就完事,以后还得设计空中道路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启动和刹车问题。启动太快,乘客就会感受到该死的推背感,然后胸闷,甚至是肺部爆炸。

人体极限是8g或者10g,也就是8到10个大气压强,这已经是宇航员的数字了,普通人也就三四个就得晕了。

要是超高速过程中刹车,大家直接就得被座椅安全带切成两段!

这个看起来更加的无解,要是做不到这一点,真空管束列车就只能永远点对点传输,慢慢加速再慢慢减速,就跟飞机的方式一样,这看起来似乎也不错,不远不近的人就很难受了,还没加速起来就得开始停车,还不如搭乘高铁呢。

陈潇看了一会,只能让他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其实已经是航天领域要面对的问题了,不解决这个问题,以后想太空旅行,那就是空谈。

“还是得开发能量立场抵抗惯性,人类太脆弱了。”陈潇很务实,先做能做的事情。

但是对于灌输通道的材料选择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正常来说,最简单的就是弄钢材密封焊接,夏国钢材产量大,焊接技术也不错,钢材质量好,堆积厚度就行。但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这么多钢材需要多少钱?还得铺那么长!后期要是搭建城市当中的管束通道,这么重的东西如何能在半空搭建?

陈潇对管束列车的期待很大,他希望彻底取代现在的交通方式,取代飞机,甚至能够实现大洲之间的交通,去欧盟,去非洲都行,也别从马六甲那里过了,次次都得给钱,烦人!

钢材不行,那就得复核玻璃材料了呗,但是这样的玻璃材质也搞不出来,玻璃本身的脆性太大,根本没有延展性,一旦发生问题。“嘭”!的一下,连反应的速度都没有。有机玻璃有延展性,但是这样的东西风吹日晒雨淋有点靠不住。

“还是得开发新材料了!你们有什么建议吗?”陈潇抽空跟材料组的大牛,以及长天科技的材料部门一起开了个会。

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了好些材料,可一看性能,造价,狗都摇头。

有个声音默默地发出来了:“硅藻好像可以。”

“嗯?”陈潇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似乎抓住了什么,赶紧看向发言的人。

那时虚拟世界里面的材料大牛,名叫勃拉姆斯,这个名字跟那个音乐家完全一样,他们的国籍甚至都是德意志。陈潇也没太在意,这个名字估计跟夏国的张伟,刘波一个概念。

“您请说。”

“好的,硅藻的特性大家都懂。它属于不等鞭毛生物,也就是说,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在我看来,它属于怪物!

它的细胞壁是二氧化硅而不是纤维素。繁衍方式又很离谱。一开始是分裂的,一边大一边小,各自长出外壳。小的那部分越分裂就越小,然后外壳不能容纳其他身体结构的时候,小个体就转成有性繁殖,组合成一个大大的个体。再重复之前的过程。

我们何不利用它们分裂后的外壳来做灌输通道呢?只要堆积够多,就足够坚固,况且这个还如此轻便又容易获得?”

高速管束列车

听完勃拉姆斯的发言,陈潇心底大亮,一下子想到了很多很多。

其余的材料专家也不是吃素的,都是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