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zshuwu.com

第1161节(2 / 3)

加入书签

事实上是每个家长送孩子去的时候都会说,要是孩子不听话了只管打,但哪里有这么打孩子的?

林雨桐看着清平脱下裤子后,大腿内侧青紫一片,全都是指甲掐出来的伤,气的说英子,“你也是,一天一天就是忙忙忙的,孩子你倒是看着点啊。”

英子都能悔死。

要不是孩子的耳朵开始流脓了,她都不知道。

英子骂了一声‘挨千刀的’,才道:“燕儿迟到了两回,被那叫张娜的老师,拽着头发把孩子的头往黑板上撞,脑震荡了,这几天吐的不行……还有宋家那芳芳,这孩子不上学了,说啥都不上学了……孩子笨一点,反应没那么快,挨打挨的最多,身上没几块好皮了……宋家也不叫孩子去上了,学不好归学不好,学不好是犯了啥大罪了?”

小老太摸了摸清平的头,“在县城住一段时间再回去,等这个老师走了,你再去上学。回来跟清宁一块上是一样,能耽搁啥?”

林雨桐也是这个意思,“把孩子留下吧。”就医院开的那些药,孩子的耳朵肯定还是会受点影响的。

英子见闺女一提去学校就缩脖子,就叹了一声,“那就住着……”

清宁可高兴了,“我跟我姐一个被窝睡。”

两孩子在一块一起说她们学校的老师去了。

孩子进了卧室,林雨桐就说英子:“咋不去找学校去?哪有这么当老师的?”

“找啥?”英子苦笑,带着几分无奈,“你能把人家老师咋?一个村一个小学,除非不在这边上学了,否则给个啥老师,你得受个啥老师。农村小学的那些老师,有几个是真有文化的?当年初中毕业没毕业的,都回来当个民办的老师。民办老师倒是好说了,真这样早就被换了。可那张娜偏偏不是,人家是正儿八经有编制的老师。听说以前在别的地方也是把一个孩子打出毛病了,一根手指都打折了。调到咱们那边的小学,就是人家那边那学生的家长堵她,也要打折她的手,她这才怕了。可到底怎么样了?还不是一样,换个地方,人家一样教书,一样的拿工资。”

清平的话从里面传出来,“……你们学校好多了,咱们村的学校现在一点都不好,星期天要是没作业,就得帮老师家种地去。数学老师家那么多玉米,都是我们班同学帮着收的。在学校,作业先写完的还得帮老师看孩子……我每次数学早早写完,然后就叫我去她办公室,帮她抱孩子。放学还不许我走,得她把饭做好了,吃了,才把孩子接过去,然后叫我回家吃饭。时间不够了,我去学校就会迟到。第一节 自习课是张娜张老师的,要是迟到了打的可厉害了。我不敢迟到,跑回家拿个馒头就走,都不敢好好坐下吃饭……”

听的林雨桐心酸的不行。

可事实是,这种状况,在农村的小学是非常常见的。

家长的认识都非常质朴,学生帮老师干活而已,尊师重道嘛,也是应该的。老师教你东西,你帮老师不应该吗?老师教你东西,你学不会,老师还不能打吗?

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师傅打徒弟非常常见。就是跟着师傅学个木匠,学个泥瓦匠,师傅说打还不就打了?

打了之后家长就算是心疼,回来还是会先说孩子:你要是好好的,老师会打你?打你是你该打!看以后还长不长记性。

孩子就是这样粗暴的被养大的。

也许是看了清平的惨样,清宁对学校和老师再没有抱怨了。她积极的调整她的时间,把中午的时间和课间的时间都利用上了,把作业尽量早点写完,然后回来加一部分功课。慢点就慢点,她还安慰林雨桐说:“没事,就半年。半年就过去了,下学期我去五年级……”

孩子学会向现实妥协,也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

晚上躺下睡不着,林雨桐起身写了一篇关于基层教育的文章,实名寄往教育报。

张娜这个老师绝对不是个例,只不过大部分做的不是那么过分。光从孩子们口中知道的,打耳光、拧耳朵、互相打手心,朝考不及格的孩子吐吐沫、罚站、扔粉笔头、青蛙跳、惦着脚尖站台阶,简直不胜枚举。

这些老师把体罚以及粗暴教育发展到了极致。

她不知道自己做的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就是想做点什么。想来有识之士那么多,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关注的人多了,这个情况总会改变一部分。

这片文章寄出去不到十天,就刊登在报纸上了。

因为是实名,所以人家报社的记者来了。采访林雨桐,一个跟教育一点不搭嘎的人,是怎么想起来关注教育的。

林雨桐就说:“这事上谁能说跟教育不搭嘎?谁家没孩子?谁家的孩子不需要上学?”她不怕得罪人,于是把整理出来的被伤害的孩子名单,都递了过去,叫他挨个就采访,看看这些资料里有多少是不真实的。

有人来采访了,谁会瞒着?

谁家的孩子不是宝贝?说起来的时候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那有啥办法呢?娃总得上学吧。”

家长孩子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