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zshuwu.com

第132节(2 / 4)

加入书签

金采和朱由榔的见面非常愉快,朱由榔开心地发现,对方不仅是在能力上胜任这个任务,而且在立场上,和自己也能称为“同志”,出身寒微的金采,对于士绅集团对文化传播的垄断,本就深恶痛绝,知道天子的意图后,原本就作为“通俗文学和白话文先驱者”的金采,自然愿意倾力相助。

朱由榔从内帑里拿出三万两作为本金,让中书科出面,成立了一家“启民书社”作为出版机构,皇后王芷对此也很感兴趣,这产业本来就是属于皇室资产,朱由榔干脆交给皇后打理,无需管具体事务,自家老婆管账就行。

金采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兼《启民报》主编,连夜钻研,却是打算剑走偏锋。

朱由榔给他的任务是四个,其一,搞好文化普及,其二,可以给朝廷传达信息,其三,给日后的思想辩论提供平台,其四,宣传民族主义,引导舆论方向。

但要完成任务,首先得让报纸有人看,与很多人印象中不同,报纸这玩意,明朝早就有了。

更准确的说,宋朝就有了,到了明朝,更是风靡各个大城市。

这里说的可不是官方邸报哦,而是正儿八经的民办小报,明中期以后,北京就出现了许多报社,如公慎堂、荣禄堂、聚升、聚恒等等,它们发行的报纸一般称为“京报”。

只不过这些报纸,主要读者聚焦在士子、官员身上,内容也大多是些官场秘闻、花边消息之类。

所以金圣叹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打响名头,争取读者。

首先是控制成本,选取最差的,勉强能够印刷的草纸作为原料,利用活字技术刊印,从器具、油墨、纸张、人工,一份报纸只有三四张,还不用装订,成本最多四文钱,朱由榔表示就定价四文,不亏本就行,至于盈利扩大规模,难道报纸是靠价格赚钱吗?先打出名头,然后招广告啊!

就这一点,便直接战胜了市面上绝大多数出版物,一个发行量空前的官方刊物呼之欲出。

金采充分运用了自己多年浸淫通俗文学的功底,带着两三个翰林院同样精通此道的文人,开始奋笔疾书。

第一版《启民报》,既没有刊登什么朝廷政策,也没有搞科学普及,而是连载小说。

他亲自捉笔,写了一本《皇明忠烈传》,在报纸上连载,一次一个章回,写得便是朱由榔登基以来,麾下文武抗清的故事。

当然,由于此时通俗小说的风气,写得相当玄乎,和事实差距颇大,跟三国演义似的,但老百姓就爱这一口啊,尤其书中的事情就是这几年发生的,大部分人都还在,老百姓天生就是爱八卦的,更加推动了故事的讨论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金采先让书社把第一期刊印四千份,也不忙着发行,而是先让书社花两千多两银子,把南京城中各酒楼数十个当红的说书先生买通,让他们讲上这《皇明忠烈传》的前几回。

明代市井文化深厚,哪怕一般市井百姓,也喜欢听写戏曲、评书。

数日间,《忠烈传》马上风靡全城。

评书本来就是市井百姓们最喜欢的战争传奇故事,而且还是关于本朝君臣的故事,天生就带话题属性,很快吸引了一大批听众,而后其他酒楼、画舫自然闻风而动。

到处都在讲什么“丽谯楼真龙显圣明,罗浮山智伏李佟将”、“闻敌情大义结西军,圣天子歃血龙场驿”,老少咸宜,贩夫走卒聊天的话题都是大明第一猛将是谁,孔有德、尼堪如何如何可恶。

江南百姓本就备受清军压迫,如今突然出现以抗清为题材的评书,如何不火?纷纷代入其中,替忠臣良将欢欣鼓舞,为汉奸鞑子咬牙切齿。

金采这才把第一期发放出去,也不必在其他地方,就在各个酒楼外面,说书先生毕竟讲不了多久,从第三期开始,故事便只在《启民报》上刊印,听众们为了先睹为快,便开始抢购报纸,尤其这报刊十分便宜,不过四文而已,不到一顿饭钱,只要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百姓都能买得起。

自此开始,《启民报》五日一刊,从不断绝,而且从第四期开始,报纸上除了小说外,新增了四个板块,“民间奇闻”、“朝廷新政”、“百家争鸣”、“格物新知”。

格物新知就是关于地球重力,在金采这个主编的监督上,所有言语都尽量用白话,举身边可见的例子来说明。

而民间奇闻,多偏向于那些海商或是商人的奇异见闻,用意大致也就和马可波罗的游记差不多,朝廷新政是最新政治新闻的简报。

至于百家争鸣,接受所有人民间投稿,可以讨论所有学术、政治、文化问题。

记叙了自古以来,学术成就大多出于辩论,唯有大胆的、系统的争辩,让各个学问名家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碰一碰,才能取得进步,朝廷应当鼓励民间学术辩论、思想碰撞。

这篇文章“思出于辩、理出于争”的观点立刻如同火星,点燃燎原。

冰山一角(上)

嘉兴府在元代时,称为海盐州,从名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