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zshuwu.com

第536节(1 / 3)

加入书签

朝鲜这么垃圾,都能安享平安两百年,这都是靠着中原的功劳啊!

而这一次李舜臣在朝鲜起义,又能在这个时候加入到东南的体系中,那岂不是又能安享几百年的和平?

木下藤吉郎再一次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倭国正是因为距离中原太远了,始终得不到中原光芒的庇护,一直都处于动乱之中,至今依然得不到平息。

而眼看着东南正在飞快的开疆拓土,等到中原统一以后,倭国那时候再臣服,还能得到朝鲜的待遇吗?

木下藤吉郎第一次开始为自己国家的未来思考起来。

在地缘上,朝鲜在陆地上和中原接壤,在海洋上正好是中原北部的屏障和贸易中转。

所以朝鲜本身并不需要做什么,靠着中转贸易就能够吃饱饭了。

而紧挨着中原的独特地理位置,又让它可以处于中原王朝的保护中,只要表示恭顺,甚至连防务都可以免了。

实际上,朝鲜的战斗力如此拉胯,就是这样的原因。

朝鲜北方的游牧民族,一般都是大明的辽西镇帮着阻挡的,明军甚至出兵帮着朝鲜扫荡过边境的游牧民。

而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倭援朝,明廷可以说是将全国大部分精锐都送到了朝鲜,帮着朝鲜抵抗倭国进攻。

甚至这种惯性都持续到了清末,一直到倭国在明治维新后再次崛起,又一次和历史重演一样进攻朝鲜,只是这一次中原政权已经衰落,自身都已经难保了,朝鲜这才进入到近百年的殖民时代。

事事都独立自主,就等于事事都要亲力亲为。

追求完全的独立自主,那是强国的特权。

朝鲜和倭国这样的小国,其实并不是那么在意所谓的“独立性”。

而大明的宗藩体系下,倭国甚至还羡慕朝鲜经常可以去给大明朝贡,甚至发生过争贡的事件。

对于木下藤吉郎来说,倭国和朝鲜这样的小国臣服于大国,在大国的庇护下可以省去很多弯路,也可以节约很多成本。

而东南崛起下制定的新的秩序下,倭国和朝鲜也绝对会是重要的一环,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好处。

眼看着朝鲜已经快要融入到东南秩序中,而自己的祖国还在乱战,木下藤吉郎没由来的焦急起来。

李舜臣不知道同伴的焦虑,他还要着手处理汉城的问题。

眼看着高大的汉城城墙,李舜臣突然明白了苏大都督的那篇文章的意义了。

《驳速胜论》。

这是苏泽最近亲笔攥写的文章,刊登在东南的内部刊物上,也随着东海贸易公司的援助物资送到了李舜臣手上。

苏泽驳斥的如今东南内部的速胜论调,认为东南只要尽起大军,就能犁庭扫穴的将明廷推翻,彻底完成中原统一。

苏泽写文章就是驳斥这种思想。

苏泽在文章中指出,攻占大明控制的城池,甚至从大沽登陆,再攻打一次大明的京师,都不是一件难事。

但是战争不仅仅是攻打下城市这么简单。

控制城市,收拢人心,建立组织,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

而一下子占领明廷这么大的地区,东南上下是否准备好了,这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准备好,接手了明廷的烂摊子,东南如果做的还不如明廷,那反而会加剧丢失北方人心,甚至会让后面的仗更难打。

同时在军事上,任何一次灭国级别的战争,都不是通过简单的一场战役胜利来决定的。

所谓战争的转折点,不过是时候对战争总结的时候,历史学家总结出来的罢了。

就算是长平之战,秦国也休养生息了很久,而且最后在灭楚的战争中也磕磕碰碰。

所谓秦出函谷关横扫六合,这不过是文学家的浪漫写法而已。

实际上的战争,都是通过一场场胜利和失败的积累,最后此消彼长,达成力量上的巨大差距。

在那个时候,其实最后一场战役已经不是决定性战役了。

苏泽拿出来的是魏晋灭蜀的战争,其实在蜀国灭亡之前,双方的实力已经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蜀国以赢很多次,但是只要输一次就彻底灭国。

而魏晋只要赢一次,那就可以灭蜀了。

如今东南和明廷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苏泽同时还在文章中驳斥了东南军方盛行的“唯武器论”。

这种想法认为东南的武器先进,就一定可以战无不胜,而船坚炮利正是之前东南新军战无不胜的原因。

苏泽在文章中反驳,认为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巨大,武器进步诞生了新的作战方法,也产生了新的战术。

但是战场上拼命的是人,指挥作战的也是人,控制占领地区,剿灭叛乱的也是人。

而恰恰在东南才起兵的时候,就是因为得到了南直隶浙江和福建的人心支持,才能战胜人数远胜于东南的明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