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zshuwu.com

第732节(2 / 3)

加入书签

所率领的西逃鞑靼诸部交战的战场,一片肃杀之气弥漫在空气中。

明军阵列整齐,将士们身穿厚重保暖的棉甲,手持长矛和盾牌,他们的眼神坚定而冷酷,紧盯着远方的鞑靼部军队,眸子里透露出对战斗的渴望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鞑靼部的战士们则显得狂野而彪悍,他们多数身穿皮甲或者脏兮兮的袍子,戴着毡帽,手持弯刀和弓箭,骑在矫健的战马上,准备殊死一搏。

明军的骑兵实在是太多了,已经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他们,他们退无可退。

随着一声令下,明军的轻骑兵阵列开始缓缓前进,铁蹄翻飞,尘土飞扬。

鞑靼部军队也毫不示弱,他们吶喊着,挥舞着武器,像一群最原始的野兽般冲向明军。

两军迅速接近,战鼓声、吶喊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壮丽的战争交响曲。

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明军将士们或挥刀斩敌,或挺矛刺敌,他们的动作娴熟而有力,每一次攻击都让敌人胆寒。

鞑靼部的精锐战士们则凭藉精湛的骑射技术,在战场上穿梭自如,他们的弓箭如同死神的镰刀,同样也在明军的阵列中收割着生命,这些鞑靼部战士们凭藉灵活的骑术和凶猛的攻势,试图突破明军的防线找寻到一条生路。

但占据了人数优势且装备精良的明军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从三面包围了上来,战斗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两军都杀红了眼,战场上,不断有人倒下,但这些绞肉机一般的伤亡却并未让任何一方退缩。

朱高煦一如既往地身先士卒,他挥舞着手中的马槊,率领着忠义卫冲锋陷阵,他的身影在战场上快速穿梭,每一次挥舞都带走一条或数条鞑靼勇士的生命。

在这场殊死搏斗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明军凭借着人数优势和精良的装备,逐渐占据了上风。

鞑靼部军队在明军的猛攻下开始节节败退,他们的士气也随之低落。

两军的差距很快显露了出来,鞑靼人的马刀和箭矢虽然能对明军造成伤亡,但明军依靠着冶铁技术的进步装备了大量的棉甲,在防御属性上远远超过只有皮甲甚至是穿着袍子上战场的鞑靼人,随着鞑靼人中富有战斗经验的战士开始出现巨大伤亡,后面的游牧民表现的更加不堪,双方的交换比很快就开始越拉越大。

很快,本雅失里的部众彻底溃散了。

当最后一名大汗怯薛倒下的时候,战场上只剩下风在呼啸、沙在飞扬。

本雅失里的怯薛,当然跟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怯薛不是一回事,不过是徒有其名罢了,黄金家族祖制,战时怯薛直接受大汗号令,大汗前往战场,必有怯薛护驾。

而如今的鞑靼怯薛军,连象征着蒙古帝国往日辉煌的九斿白纛都守护不了。

眼看着九斿白纛被朱高煦奋力用大斧砍断,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明军将士们欢呼着胜利,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自豪和荣耀,他们知道,这场发生在距离兀古儿扎河二百里处的战役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也是他们为大明立下的赫赫战功。

朱棣亲眼看着九斿白纛重重砸在了地上,激起一阵灰土,心头感慨莫名。

“《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纛,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如今我们打到了斡难河,砍倒了蒙古人的九斿白纛,北元留下的脊梁骨,终于被朕亲手打断了。”

看着被五花大绑的本雅失里,这个可怜的傀儡大汗,朱棣并没有什么同情,在他的人生逻辑里,成王败寇是一件很理所当然的事情,战争就是这么粗暴。

但朱棣也没有杀他,因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据说在本雅失里这里。

“传国玉玺被你藏到了哪里?”

传国玉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作为大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是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的正统信物。

自大秦以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得天命,将其奉若国之神器。

如果哪个皇帝登基却没有这玩意,甚至会被嘲讽为“白板皇帝”。

老朱登基的时候就没有,他表面上显得很不在乎,自己弄了一堆玉玺,但其实心里很在乎,当年捕鱼儿海之战,蓝玉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找到传国玉玺,如果他能找到,那么得到的封赏恐怕就不仅仅是凉国公了。

而这东西,在元末由元顺帝在至正二十八年从大都出逃后带入漠北,北元经历了上都、应昌、和林、捕鱼儿海等一系列战役后,基本上已经瓦解,可别管逃跑的姿势多狼狈,北元皇帝都没把传国玉玺落下,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而朱棣作为篡位者,自然无比渴望传国玉玺,找回了这东西,再配合上扫清漠北的巨大功绩,那么他作为皇帝的合法性将会极大地增加。

可惜,本雅失里却没能让朱棣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