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zshuwu.com

第268节(2 / 3)

加入书签

的这个教训。”朱棣拧眉道:“可王安石便不知道变法急功近利,最后也是失败吗?”

“知道。”

道衍不欲在王安石变法这个能扯上三天三夜的话题里继续计较,他要的是今天就在大明帝国的最高决策层,把推行更化变法这件事定下来。

因此,道衍只是简略答道。

“宋神宗曰:闻民间亦颇苦新法。”

“王安石曰:祁寒暑雨,民犹有怨咨者,岂足顾也!”

简简单单地两句话,却忽地让站在皇帝身后听着的朱高煦心底生寒。

朱高煦心头暗道:“怪不得俺这阵子偷偷补读史书,看到王安石死后几百年名声都不好,史书里都说北宋亡于王安石变法,其人明知民间因变法而产生疾苦,却置若罔闻,只为自己变法成功真可谓是上失信于君,中失助于臣,下失仁于民。”

朱高煦再想到同样有意于改变世界的姜先生,心头不由地叹道。

“俺听三弟说,父皇有意拜姜先生为国师,王安石虽然被宋神宗称为‘师臣’,可同样是师,与姜先生比起来,别的暂且不论,光是仁心为民这一点,就差的远了。”

朱棣不晓得身后自家的傻儿子经过姜星火的调教,已非吴下阿蒙。

朱棣只是抬头问蹇义道:“那依蹇卿看来,大明更化变法,要怎么慢下来?”

蹇义看着神情严峻的皇帝,当然明白,在皇帝的立场,是希望更化能马上取得实效的。

不说越快越好到什么一百天一百条诏书的程度,也得说,一年两载下来,就能看到大明国力的增强。

但事实上,以眼下大明的基层控制能力和通讯条件,一年两载,可能把所有政令传达到位、搭好施政组织架构、做好因地制宜都很困难。

而蹇义能直接这么告诉皇帝,更化变法要以十年、二十年为单位计算,才能扎扎实实地取得成效吗?

不能。

因为这种话一出口,不管是否是他估计的未来真实情况,皇帝都会认为,蹇义是在以另一种方法,反对更化变法的推行。

所以,蹇义沉默几息,只能说道:“老臣所说的慢下来,便是如在东郊大祀坛试验化肥成效一般,总该有一处或几处试验田,先培育出新的品种,看看是否水土不服,看看是否长势良好,再推而广之的。”

而蹇义没看到的是,听到他这句话一说出口,皇帝的眼眸中,便闪过了一丝得意。

试验田

“华夏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句话,是卓敬在道衍前来探望时,转述给道衍的,他在某天听姜星火说起,觉得很有意思,就记了下来。

《姜圣语录》,道衍明显是学而致用了。

在这次给未来大明更化变法定调的高层会议上,道衍一开始的谋划,便不是在大明短时间内全面推行更化变法。

道衍很清楚这是不切实际的。

短时间内全面推行更化变法,不仅仅会发生刚才蹇义所说的压指标导致基层失控,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之前所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另一重因素。

没有足够数量用于推广变法的官僚队伍。

而道衍认为,如果大明的更化变法想要像商鞅变法、宇文泰变法那样长久地延续下去,这支用以推广变法的官僚队伍,绝不能完全从旧官僚中转化!

新的官僚队伍,要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本身就是变法的得利阶层!

第二,从思维上坚信姜圣新学理论!

第三,主体应当是新式教育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而只有培养出一支规模庞大到足以推广变法的官僚队伍,变法才能真正做到不变形走样,不被扭曲利用,不劳民伤财。

道衍心头幽幽一叹:“老衲有生之年,只需播撒下变法的种子,控制好更化的方向,追随姜圣推翻程朱理学剩下无论是通过教书育人培养出一代人作为变法队伍,亦或是真正地让大明萌芽壮大出新的阶层,恐怕都非老衲所能活着见证了。”

可道衍的神情,转而振奋起来,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虽然他已经老了,可这同样意味着他拥有无与伦比的资历,和调配手中多年积累下来丰富资源的能力。

眼下,就是道衍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刻了。

从“解决不了扶植新阶层就不能更化变法”到“不能全面推行更化变法必须搞试验田”,无论蹇义是主动还是被迫,此时都被逼出了“试验田”这三个字。

这也就意味着,以蹇义为代表的士绅阶层文官,被朱棣和道衍一步步逼到了死角里。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蹇义这几位尚书敢跟皇帝讨价还价,不是因为其人如何,而是因为,他们代表着背后一整个江南士绅阶层。

如果朱棣和道衍非要强制地全面推行更化变法,哪怕蹇义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